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教工党支部组织党课活动
党课(2019)年(05)号
活动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活动内容:学榜样,担使命
活动形式:支部书记讲党课
参加人员:全体党员
活动地点:实验中心会议室
活动时间:2019年11月15日
活动报道:
2019年11月15日中午,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党支部全体党员在紫金港校区东四实验楼121会议室听支部书记讲党课,党课的主题是“学榜样,担使命”。
党课内容:
学榜样,担使命
(党课·演讲稿)
党支部书记 陈水桥
同志们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找差距,就是要对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的放矢进行整改。”推
动主动教育活动走深走实,就要善于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力量,用榜样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
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们教师党员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标榜样、重温初心、感悟初心、践行初心,努力在找差距中补短板,在抓落实中见成效,在担使命中铸辉煌。
我们教师党员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1、弘扬奉献精神
老英雄张富清60 多年深藏功名,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事迹感人。在部队,他保家卫国;到地方,他为民造福。他用自己的朴实纯粹、淡泊名利书写了精彩人生,是广大党员学习的榜样。
2、弘扬担当精神
黄文秀同志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3、弘扬拼搏精神
在2019 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夺得了冠军,成功卫冕。特别是在最后一场比赛中没有丝毫懈怠,尊重对手,尊重自己,坚持打好每一个球,很好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中国女排夺得了第五个女排世界杯冠军,第十次荣膺世界排球“三大赛”冠军。在比赛中她们不畏强手、敢打敢拼,打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充分展现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
我们党员要以张富清、黄文秀等同志为榜样,以中国女排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把榜样基因传承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在各方面都强起来。要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浙江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新时代大有可为的国家栋梁,值得我们学习。
1、继承“爱国敬业,勇于担当”精神
程开甲,1941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62 年11 月入伍,原国防科工委科技委正军职常任委员、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999 年程开甲同志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于2013 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2017 年被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授予“八一勋章”,2018 年荣获“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2019 荣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程开甲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他在大漠里隐姓埋名一干就是二十多年,用青春和智慧铸造共和国的核盾牌。
1918 年,程开甲出生在江苏吴江盛泽镇一个富商家庭。祖父希望他将来考取功名,所以为他取名“开甲”——开,就是开转;甲,就是第一名。而他也没有辜负祖父的期望。1937 年,程开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他在日记上曾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科技落后。拯救中国的药方:科学救国。”1946 年,他立志“科学救国”,远渡重洋,求学英国,师从著名物理学家波恩。旧中国的孱弱,让身在异国他乡的他备受歧视。新中国的成立,让他看到了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1950 年,程开甲婉拒导师挽留,毅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祖国,先后任教浙江大学、南京大学10 年,期间撰写了我国第一部《固体物理学》。1960 年,他被一纸命令抽调至北京,从此“消失”在公众视野之外。3 年后,程开甲第一次来到罗布泊。自此,他在这片“死亡之海”潜心开始中国核武器研究和核试验事业。1964 年10 月16 日,东方一声巨响,罗布泊升起的蘑菇云震惊世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之后,程开甲还参与主持决策了包括氢弹、两弹结合以及地面、首次空投、首次地下平洞、首次竖井试验等多种试验方式的30 多次核试验,被称为中国“核司令”。虽然在参加核武器研究的20 多年时间里隐姓埋名,没发表过论文,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但程开甲经常说,他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2018 年11 月17 日,101 岁的程开甲走完最后的人生路。从精研科学,到学成归来,再到矢志报国,程老的这一生波澜壮阔,风骨灼灼。
2、继承“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精神
林俊德,中国工程院院士,1960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生前系原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他投身国防科技事业50 多年,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年过七旬依然战斗在科研试验第一线,最终病逝在工作岗位上。1990 年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光荣参加团中央“奋斗者的足迹”知识分子报告团,1999 年,特邀出席“两弹一星”突出贡献科技专家表彰大会。荣立一等功1 次、二等功1 次、三等功2 次,被中央军委授予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荣誉称号,全军挂像英模。2019 年入选“最美奋斗者”个人名单。
1938年3月,林俊德出生于闽南山乡永春县介福乡紫美 村,靠助学金上完中学和大学。1960年林俊德从浙江大学机械系毕业,分配到国防科委下属研究所工作专业是机械制造,单位派他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进修两年。1963年5月,接受了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压力自记仪的任务并担任组长。从此奖自己的一生交给了核试验。林俊德院士扎根边疆52 年,把青春和生命融入大漠戈壁,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曾获国家、军队科技进步奖和发明奖30 多项,为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倾尽心血。
林俊德“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国士无双!这位浙大校友院士生命的最后时刻令人动容!这位被网友们称赞的院士,是我国爆炸力学与核试验工程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某基地研究员、浙江大学校友林俊德。中央电视台曾专题播放过以他的事迹为原型的电视剧《马兰谣》。
三、 向“最美奋斗者” 学习
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之际,中央宣传部等组织开展“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评选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英雄模范。这对学习英雄事迹、培育时代新人、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最美奋斗者”的先进事迹,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守爱国情怀、坚定奋斗意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我们浙大校友就有这样的“最美奋斗者”。
1、学习执着精神
叶培建,1967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无线电系,1980 年赴瑞士留学,1985 年获瑞士科学博士学位,1986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总装国防973 和探索项目顾问专家组成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空间飞行器总体、信息处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2019 年,荣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并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叶培建以一腔热血,奋战在航天第一线。无论是近在眼前的嫦娥五号、火星探测,还是计划中的嫦娥六号、七号……都在他的运筹帷幄中,甚至更遥远的月球基地、小行星探测,他也已经有了初步构想。叶培建从事空间技术研究工作五十余年,在空间技术、空间科学、空间应用方面成就显著:他是我国第一代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我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无人探测器嫦娥三号探测器系统首席科学家,嫦娥二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试验器的总指挥和总师顾问。
“嫦娥之父”叶培建!在浙大的六年1962 年夏,叶培建考取了浙江大学无线电系。在浙大的六年时光里,他分别在当时的文二街二分部、玉泉本部和六和塔三分部就读。大一新生刚来都在二分部学习。那时,国民经济刚刚经历了困难时期,一顿黄豆炖猪蹄就算是大餐了。菜的油水少,饭就吃得多,叶培建创造了一顿吃了28 两(16 两制)的记录,班里无人打破,直到今天仍是一段美谈。大二时,叶培建和同学们搬到了老和山下的浙大本部,住在7—8人一间的九舍。当时浙江的粮食供应已好转,在校吃饭主食管饱,大饭桶放在食堂中间,菜是一餐一份,排队打取。大三时,他们又搬到了三分部,三分部在钱塘江畔,依山而建,所有的房子都掩映在绿树丛中,东邻六和塔、钱塘江大桥,西接九溪,景色十分美丽。学习之余,叶培建常和同学们去江边散步、下水游泳,摸江里的蚬回来煮着吃。大学学习更多的是培养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方法。浙大的课堂和老师们给叶培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一时,学校授课注重基础和教学实习,暑期里叶培建和同学们被安排工厂进行车、铣、铇、磨、翻砂等学习实践。大二时,课程逐渐紧张,而数学课十分精彩,叶培建至今难忘梁文海老师上课的场景:梁老师上两节数学课,从第一块黑板写起,不擦一字,课讲完,四块黑板正好写完,板书非常工整,水平很高。大三、大四时,专业系统性学习更加深入,这一阶段的课程有无线电技术基础、电子线路、微波等。那时的系主任是何志均老师,专业教研室主任是姚庆栋老师,给叶培建上过课的还有著名天线专家张毓鹍先生,青年教师叶秀清、顾伟康、陈桂馥、袁长奎等。2005 年,叶培建因工作需要回了母校浙大,他与杭州的几位同学一起向恩师们献花,感谢老师们的教导之恩。
2、学习朴实精神
姚玉峰,主任医师,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医生、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在角膜病的研究和临床诊治领域造诣深厚,是被国际命名的Yao’s 法角膜移植技术的原创者,该技术被编入美国眼科教书,被国际上评价为“推动角膜移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是国内最先引进并实施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一体化解决老视白内障并提出晶体屈光手术概念的专家,也是国内最早开展全飞秒激光矫正近视,最早采用ICL V4C 植入术矫正近视和散光的著名专家之一。获得2017 年度国家“白求恩奖章”、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最美奋斗者等荣誉。
角膜病是眼科致盲性常见病,全球角膜病人4000 万左右,角膜病盲人1000 万左右。为攻克角膜病,从1906 年开始,全世界眼科医学界前赴后继。整整一个世纪,在为之作出贡献的灿烂星河里,闪烁的名字都来自德国、美国、日本……直到2010 年,在记录重大技术突破的角膜移植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中国人的名字。姚玉峰,来自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眼科主任、博士生导师。他成功主持了世界上第一例由他独创的角膜移植术,解决了排斥反应这个世纪难题。姚玉峰创造的技术,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美国眼科科学院快讯称之是“该领域治疗方法的一个突破”,被写进美国医学教科书。登上了世界眼科角膜移植巅峰的姚玉峰,二十多年来,治疗过30 万病人,经他手术复明的病人有近3 万人。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他每一次都无愧于自己的信仰,无愧于科学家的良知,无愧于祖国和时代。面对要求自己留在日本的导师,姚玉峰说:“我相信中国绝对不会关上刚刚打开的国门!我一定还会有出国学习的机会!”
四、结束语
同志们!
我们党员要深刻认识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坚定理想信念,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跨越前进道路上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我们要倡导好风尚、弘扬正能量、促进全社会向上向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有热爱祖国、奉献人民的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积极进取、崇德向善的高尚情操。要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弘扬道德模范高尚品格,引导人们向道德模范学习,争做崇高道德的践行者、文明风尚的维护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社会主义道德的阳光温暖人间,让文明的雨露滋润社会,为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我们缅怀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革命到底精神,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决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使“中国号”这艘巨轮继续破浪前进、扬帆远航。
我们缅怀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革命情怀,始终赢得人民的衷心拥护,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密团结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们缅怀历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家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始终保持奋发有
今天我们学习他们,就是要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忠诚、执着、朴实的鲜明品格。——忠诚,就是英雄模范们都对党和人民事业矢志不渝、百折不挠,坚守一心为民的理想信念,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用一生的努力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执着,就是英雄模范们都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冲锋陷阵、顽强拼搏,几十年如一日埋头苦干,为国为民奉献的志向坚定不移,对事业的坚守无怨无悔,为民族复兴拼搏奋斗的赤子之心始终不改。——朴实,就是英雄模范们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具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崇高精神,其中很多同志都是做隐姓埋名人、干惊天动地事的典型,展现了一种伟大的无我境界。英雄模范们用行动再次证明,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只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懈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一切平凡的人都可以获得不平凡的人生,一切平凡的工作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成就。
谢谢!
2019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