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物理学实验Ⅱ》(061Z0100)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1-07   3205次

《普通物理学实验Ⅱ》课程是浙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的优质课程。主要面向浙大竺可桢学院和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本科生开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由科创项目、高阶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组成,其中科创项目和高阶实验在线下完成,虚拟仿真实验在线上完成。实行“线上线下过程化”实验教学方法,契合了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需求。也适应了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并创建了“一步反馈”模式的教学评价方法,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科学、公平、充分和平衡。课程思政的主要融入点是诺贝尔奖科学家精神,包含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并通过授课课件、挂图和微视频等形式无形融入。

《普通物理学实验》混合教学简介

1、课程简介

《普通物理学实验Ⅱ》课程是浙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的优质课程。主要面向浙大竺可桢学院和浙江大学物理学系本科生开课。

本课程内容主要由科创项目、高阶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组成,其中科创项目和高阶实验在线下完成,虚拟仿真实验在线上完成。实行“线上线下过程化”实验教学方法,契合了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需求。也适应了当代大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并创建了“一步反馈”模式的教学评价方法,使得对学生的评价更加科学、公平、充分和平衡。课程思政的主要融入点是诺贝尔奖科学家精神,包含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并通过授课课件、挂图和微视频等形式无形融入。

基于本课程,“研究型实验的站队式教学方法探索”曾获评浙江大学2012年教改项目优秀案例,还获得了2019年浙江大学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也是浙江大学2020年课程思政建设项目。

虚拟仿真实验于2019年获得浙江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培育I类资助项目,同时获得2019年省“十三五”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立项建设项目

通过“科创项目”,已经指导学生获得省创、国创等项目60多个,获取论文和专利50多个,各类竞赛获奖20多个。

2、课程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目标是: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受到较系统的训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以及严谨的科学风尚,学习用实验的方法去观察、分析、研究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通过实验加深对某些物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良好的实验素质,强调实验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结合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和物理实验教学中心“跨越式”建设的需求,本课程以“立德树人、科学育人、引领创新、科教融合”为目标,融入“诺贝尔奖科学家精神”,培养具有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专业型、探究型和创新型”拔尖人才。

希望学生学习本课程后,达到如下要求:

1、强化认真、严肃、刻苦、乐观的科学实验态度。

2、学会科学地观察、分析、探究事物现象和规律。

3、熟练掌握现代实验技术、手段和方法。

4、能正确操作复杂仪器,并自主设计实验内容。

5、掌握实验类科创项目(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创造活动)研究方式,并撰写论文。

6、提升学生追求真理、探索未知领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解决的重点问题

通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改革,拟解决如下问题:

1)课程思政方面:诺贝尔奖科学家精神“有机”融入本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2)人才培养方面: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为后继专业实验课程打好基础。融CUPT和全国物理实验创新竞赛等研究内容于课程,培养本科生从实验走向研究。

3)教学体系方面:加强专业性、探究性、创新性教学内容,强化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的建设。

4)课程内容方面:进阶课程内容,将原来的课题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提升到科创项目和高阶实验,并增加了虚拟仿真实验。

5)教师队伍方面:加强高素质、高水平、高觉悟教师队伍建设,以适应优秀学生的精英培养。

6)实验管理方面:完善信息化、过程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

4、课程思政建设

4.1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立德树人,立心树人,文化育人,科学育人,全程育人”,通过思政育人,提升学生追求真理、探索未知领域的责任感,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2课程思政融入点

“普通物理学实验Ⅱ”课程的课程思政的主要融入点是诺贝尔奖科学家精神,包含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并通过授课课件、挂图和微视频等形式无形融入。

4.3实施过程

为了使实验-思政无缝链接,将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实验课程之中,确定了诺贝尔奖科学家精神在课程中核心地位,并通过PPT课件、挂图、视频播放等途径实现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详见下表1

1 课程思政融入方法

课程思政融入点

融入的本课程实验内容

融入元素

融入载体

融入方式

诺贝尔奖科学家精神

高阶实验

诺贝尔奖科学家简介和故事

PPT课件

教师授课

创新精神

科创项目

往期本科生研究的创新成果

仪器装置、挂图

师生交流互动

科学精神

虚拟实验

微视频

信息平台

学生自主观看

4.4教学效果

将多彩多样的实验“视觉盛宴”送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兴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后,在指导本科生在发表论文、获取专利、参加各类竞赛等方面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学校培养拔尖人才做出了贡献。广受学生喜爱。

4.5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

下面是本课程高阶实验中一堂实验课的思政育人案例。

1)案例概述

课程内容

实验名称

思政融入点

融入元素

教学方法

实施过程

教学效果

高阶实验

迈克尔逊干涉仪研究光波波长

诺贝尔奖科学家精神

迈克尔逊:1852-1931,美国物理学家,他主要从事光学和光谱学方面的研究。他发明了一种用以测定微小长度、折射率和光波波长的迈克尔逊干涉仪,被授予了190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PPT课件、讲故事、

交流互动。

通过PPT和挂图,将迈克尔逊的成就、科学实验、奋斗故事等介绍给学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课堂质量,增强学生科学实验兴趣。

2PPT课件(截取思政育人部分)


3)实验室挂图

基于本课程,已经完成6个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编辑了50多张挂图。

注:本课程是浙江大学2020年课程思政建设项目,20213月已经通过验收。

5、课程内容建设

5.1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科创项目、高阶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三大块。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

科创项目是指物理类科学创新、创造研究,是学生从实验走向科研的“摆渡人”。总共开设了47个项目,每个时间段可面向235位学生同时开课,共有指导教师12人。部分科创项目展示。见表2所示。

2 科创项目(部分)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人数

项目周数

1

基于labview的测控系统设计与研究

5

8

2

3D全息投影设计与研究

5

8

3

磁悬浮Magnetic Levitation设计与研究

5

8

4

激光监听研究

5

8

5

离子水的物理特性研究

5

16

6

电子衍射研究

5

16

7

锁相放大器弱电信号测量与研究

5

16

8

液晶成像研究

5

16

9

红外热成像研究

5

16

10

半导体激光全息研究

5

16

高阶实验是指探索事物物理特性的综合性实验。总共开设了26个实验项目,每个时间段可面向382名学生同时开课,共有指导教师10人。表3是部分高阶实验项目。

3高阶实验(部分)

序号

高阶实验名称

实验套数

实验次数

1

双光栅测量微弱振动位移量测量与探究

8

1

2

基于椭圆偏振仪的薄膜折射率测量与探究

8

2

3

超声光栅探究

8

1

4

色度学探究

12

1

5

全息照相探究

12

2

6

GPS卫星定位模拟测量与探究

12

2

7

热效应探究

16

1

8

多谱勒效应频谱分析综合设计与探究

16

2

9

光色散特性探究

20

1

10

虚拟实验应用与探究

20

2

虚拟仿真实验是学生在线上完成的实验,实验时间在课外,具体内容见表4

4虚拟仿真实验

实验名称

实验人数

实验次数

磁约束托卡马克核聚变等离子体物理虚拟仿真实验

500

1

5.2课程安排

课程的教学课时微3节课/周,16/学期,共计48学时。根据三大实验项目,设计了四个可选类别,满足了不同学生个性化需求,详见下表5

5 学生选课类别

学生类1

学生类2

学生类3

学生类4

科创项目

秋冬学期

秋学期

冬学期

高阶实验

秋冬学期

冬学期

秋学期

虚拟实验

5.3 组织实施

科创项目包含开题报告、设计、试验、分析和总结,需提交大论文和答辩。高阶实验包含预习、测试和实验,需提交预习测试、实验报告和小论文。虚拟实验在线上自主完成(课外),需提交小结报告。具体教学安排见下表6

6 教学安排

可选项目总数/

每位学生可选择项目数/

实验次数/

实验课时/小时

单次项目容纳学生数/

总容纳学生量/

科创项目

47

1

816

2448

4-6

235

高阶实验

26

14

12

36

8-20

382

虚拟实验

1

1

1

3

500

500


5.4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成绩评定遵循“科学、公平、充分和平衡”原则,采用“线上线下过程化”评价模式。评定方案如下:

1)学生类1成绩构成:项目过程50%+答辩20%+大论文25%+虚拟实验5%

2)学生类2成绩构成:实验报告成绩×90%+小论文5%+虚拟实验5%

3)学生类34成绩构成:(项目过程50%+答辩20%+大论文30%)×50%+实验报告成绩×45%+虚拟实验5%

5.5教学设计样例

下面是高阶实验——“基于分光计的光色散特性探究”实验。课程内容包括如下四大部分:课前预习;教师授课;操作与实验;教学评价。

5.5.1课前预习

5.5.1.1、教材学习

实验所用教材为《大学物理实验Ⅰ》。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自主完成对实验原理等内容的学习。

5.5.1.2资料查阅

学生可以通过相关途径学习本实验辅助内容。比如,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内的实验仪器介绍、实验课件、实验视频、实验室情况。比如,相关网站的虚拟仿真实验。

5.5.1.3预习报告

学生在实验前必须自主完成实验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实验仪器和注意事项。预习报告必须人工书写。

5.5.1.4预习测试

预习测试试卷在浙大钉,学生通过预习测试,才能进实验室。以后将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进行预习测试(建设中)。

5.5.1.5安全测试

安全测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进行。学生可以自主安全测试。

5.5.1.6点名

实验开始前,教师按照学生名册点名,并检查预习报告和预习测试,未完成者不得进行实验。

5.5.2教师授课

教师讲课采用PPT的方式,时长约30分钟。

教师讲课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实验背景相关(包含课程思政)、实验相关知识点、实验原理和实验内容。

5.5.2.1背景相关(课程思政)

1)历史相关

1859年,古斯塔夫•基尔霍夫和罗伯特•威廉•本生共同制造了第一台分光计,首次对化学元素的特征谱线做了系统研究。

2)仪器发明家(科学家精神)

“基尔霍夫”(18221887),德国物理学家。在电路、光谱学的基本原理有重要贡献,1862年创造了“黑体”一词。古斯塔夫•基尔霍夫在21岁时就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提出了稳恒电路网络中电流、电压、电阻关系的两条电路定律。被称为电路求解大师

3)科学家故事(创新精神)

在海德堡大学期间他制成光谱仪,与化学家本生合作创立了光谱化学分析法(把各种元素放在本生灯上烧灼,发出波长一定的一些明线光谱,由此可以极灵敏地判断这种元素的存在),从而发现了元素铯和铷。科学家利用光谱化学分析法,还发现了铊、碘等许多种元素。

5.5.2.2相关知识点

(实验目的、关键词、知识要点)

1)实验目的

熟悉分光计各部分功能;分光计调整 ;测量三棱镜顶角;研究色散曲线。

2)关键词

分光计、望远镜、等高共轴、折射率、色散曲线、自准直法、1/2调节法、反射法。

3)知识要点

视差 、角度修正 、偏心差 、望远镜自准直光路 、游标盘读数方法。

5.5.2.3实验原理

1)反射法测量三棱镜棱顶角原理。

2)自准直法测量三棱镜棱顶角原理。

3)等高共轴调整原理。

4)偏心差消除原理。

5.5.2.4实验内容

1)分光计调整。

2)直射法测量物光微偏移量。

3)掠入射法测量玻璃折射率。

4)反射法测量正三棱镜顶角。

5)自准直法测量正三棱镜顶角。

6)探索曲线描绘法导轨趋率和分布曲线。

5.5.3操作与实验

5.5.3.1仪器分析(教师操作授课)

1)望远镜。

2)平行光管。

3)读数窗。

4)光学平台

5)汞灯。

6)物镜、目镜。

5.5.3.2仪器调整

分光计调整主要有如下三部分:

1)分光计预调

2)分光计粗调

3)分光计细调

5.5.3.3实验设计

1)实验准备。

2)检查仪器。

3)设计实验内容。

5.5.3.4数据处理

1)实验数据草表。

2)数据计算。

5.5.3.5过程考核

1)实验操作规范性。

2)调出正确的光图。

3)测量方法正确。

4)数据记录完备。

5.5.3.6整理仪器

1)仪器整理完毕。

2)桌面清理干净。

5.5.3.7实验结束与教师签字

1)教师检查学生的实验数据。

2)教师检查仪器完好情况。

3)教师签名认可。

5.5.3.8关于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一般在课后完成。学生实验报告在七天内上交。完成的实验报告学生自主上交到“学生部落”-“智能收发报告箱”。

5.5.4教学评价

1)学生对教师授课评价

在“浙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完成。学生必须对课程评价,且须在三天内完成。

2)学生对实验课程和仪器管理评价

在“浙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完成。

3)学生成绩评价及反馈

在“浙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网站”完成。

教师根据学生实验过程和实验报告给定学生成绩。学生可以在实验中心网站- “选课系统”查询实验成绩。

实验反馈有如下几种反馈方式:实验报告评语;物理实验中心网站-“选课系统”-“留言系统”;浙大钉-“普通物理学实验Ⅱ学生群”。

6、 线上资源建设

为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需求,建设了线上预习、线上选课和在线安全考试等一系列教学平台。

7、线下资源建设

①创建“学生部落”,包括:智能化收发实验报告平台、资源查询平台、实时动态信息平台,等“一站式”服务师生项目。

②创建“立体化实验室”,包括:场景化操做平台、多媒体信息平台、挂图,等“多维度”实验配套项目。

8、信息通道建设

建设了“一步反馈”平台,包括:

①生实验报告“在线反馈”。

②学生个性问题在选课系统“一对一反馈”。

③学生共性问题在浙大钉“共享反馈”。

9、课程特色

本课程的特色和改革创新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内容多元化

本课程内容由科创项目、高阶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三部分组成,科创项目进入课程内容成了最大亮点。每个科创项目有一定的研究经费,并配备专门试验室、配套前沿化设备和相关辅助仪器,是学生从实验走向研究的“摆渡人”。

2)实验课程成果化

以“‘试水’探究”替代“完成实验报告”是本课程的最大特色,近几年来,在指导本科生获取文章、专利、竞赛等方面更是硕果累累,广受学生喜爱。

3)实验评价过程化

创建“线上线下过程化”评价方法是本课程的最大的创新点,包括:线上“一步反馈”交流平台,线下“多维度”实测系统和学生过程化科学试验的考察机制。特别适合探究性课程教学,保证了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公正、充分、平衡、科学,有利于以评促学,提高教学质量。

4)课程思政融入化

将“诺贝尔奖科学家精神”融入课程,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信息反馈一步化

创建了“一步反馈”交流平台,包括:教师评阅实验报告“在线反馈”。学生的个性问题在选课系统“一对一反馈”,共性问题在“浙大钉”“ 共享反馈”。使师生交流更加畅通。


浙江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


版权所有 浙江大学

浙ICP备05074421号

您是第 1637508 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 创高软件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