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核磁共振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3-30   554次

核磁共振是指受电磁波作用的原子核系统在外磁场中磁能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的现象。自1939年美国物理学家拉比(I. I. Rabi)用共振方法测量原子核的磁性,到1995年,先后就有12位科学家因为在核磁共振相关领域做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充分说明核磁共振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核磁共振信号可提供物质结构的丰富信息,如谱线的宽度、形状、面积、谱线在频率或磁场刻度上的准确位置、谱线的精细结构、超精细结构、弛豫时间等,加之是对样品的无损测量,广泛应用分子结构的确定、液相和固相的动力学研究、医用诊断、固体物理学、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是确定物质结构、组成和性质的重要实验方法。核磁共振方法还是磁场测量和校准磁强计的标准方法之一,其不确定度可达%。

本实验利用核磁共振法测量水和氟核的gF因子以及横向驰豫时间T2。通过本实验,可以让学生掌握核磁共振的实验原理和方法。

版权所有 浙江大学

浙ICP备05074421号

您是第 1637648 位访问者

技术支持: 创高软件 管理登录